童年的“阿贝贝”

2025-05-07 09:23:09 冯晓连 浏览次数 1

打扫屋子时,偶然发现儿子堆满乐高的床角蜷缩着一条褪色的小毯子,蓝白格纹已被揉搓成模糊的云絮,边缘处散落着零星的线头,像被流星划破的银河。那是陪伴了他七年的“阿贝贝”,我想起他小时候每当午睡时,总要把它紧紧裹在身上。现在无论走到哪里还是要带着这块破旧不堪的“阿贝贝”,可能这种柔软的包裹感,在陌生的环境中为他筑起了一座移动港湾吧。

老宅阁楼的樟木箱底沉睡着我的“阿贝贝”——小泰迪熊布偶。记得九岁那年的雷雨夜,爸爸上夜班而妈妈加班还未到家,当闪电劈开窗帘的刹那,我死死搂住它棉花糖般松软的身体,将轰鸣的雷声隔绝在绒毛编织的结界之外。那些被风雨摇撼的夜晚,小泰迪熊布偶用沉默的拥抱安慰着我。如今“阿贝贝”的绒毛打了结,有些地方甚至破了洞露出棉絮,可它的模样依旧让我感到亲切。每次回到老宅,我都会小心翼翼地取出它,用手轻抚它的每一寸纹理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阿贝贝”,比如租在隔壁的修车工老曹师傅,油腻的工作服口袋里总揣着半块鹅卵石,石面被掌心磨出玉质的光泽,细看可见浅浅的月牙形凹痕——那是他七岁时在河滩上捡到的“月亮碎片”。如今他的工具箱旁边,静静地放着他儿子最爱的恐龙模型,模型表面布满牙印,记录着另一个童年的“阿贝贝”。

人类学家在周口店遗址的篝火余烬里,发现了被反复摩挲的兽皮残片,其油脂渗透深度显示持有者长达十年的使用痕迹。这让我想起儿子的小毯子上经年形成的特定握褶——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当今现代,我们总在寻找自己的“阿贝贝”。这些被岁月揉皱的“阿贝贝”,在生命最初的褶皱里埋下温柔的根系。它们不是幼稚的残留,而是灵魂的老树根——让我们在坚硬的世界里保有赤足奔跑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