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纸信笺的牵挂

2019-12-19 14:04:59 宋群华 浏览次数 1502

前段时间,一位老同学通过邮局给我寄他们单位的企业报,细心的他在邮寄之前再三跟我确认了收件地址,并将信件拍照传我,我也特意将图片发给前台同事,请她们帮我留意,但10 天半月过去了,这封信还是了无踪迹。忍不住联系了邮政人员,费了一番周折后终于拿到。但遗憾的是,到手的并不是原来的信件,是邮政人员去同学单位重新要了一份报纸给我,因而心里总隐隐觉得,那封“不翼而飞”的信件辜负了老同学的一片心意。

在通讯不发达的七八十年代,通过邮局寄书信是大多数人唯一的联系方式,那个伫立在邮政报刊亭、学校等单位门口的绿色邮筒承载了多少人的寄托。想起那时穿着邮电绿工作服的邮递员,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、乡村小路上穿梭,把许多家庭焦急的等待和期盼,因着一声热情地呼唤“你家来信啦”,瞬间变得笑逐颜开,无比喜悦。

记忆中,叔很早就离开老家,去了外地求学和工作。在电话还没普及时,他和老家之间的联系除了书信,别无其他。每次收到叔的来信,父亲总会耐心地念给全家人听,信的内容无外乎都是叔在外面的学业和工作情况,并询问爷爷奶奶身体如何。虽然大人们心里都明白,当时家里穷,18 岁就出去求学的叔,没有家人的资助,一个人在外面肯定会吃很多苦,但只要他平安就好。父亲也总会在收信后的几天代表全家慎重地给叔回一封信,说慎重是因为父亲每次回信,都会先拟草稿,然后念给我们听,若不妥再修改,直到满意为止,最后才工整地誊写到信纸上,装入信封贴上邮票投进邮筒,此时全家才觉得完成了一桩大事。小小的信封里虽然没有煽情的话语,无非就是爷爷奶奶身体尚好,家里收成情况或是一些报喜不报忧的琐事,但只言片语中流露的都是亲情。见字如见面,家书抵万金。我能想象叔在收到家书的同时,定会放下一些对老家的牵挂。一张薄薄的信纸,几句报平安的话语,对于彼时身处异乡的游子来说是何等重要,想必今天的人们是无法体会的。

记得刚开始参加工作,和同学朋友间的联系依然还离不开书信。殊不知从何时起,那饱含墨香的书信渐渐被电话、手机、网络取而代之。如今,有的只是秒送达的消息和实时更新的朋友圈。

时过境迁,是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逐渐淘汰了龟速慢行的书信。很多人都觉得,现在是电子时代,书信已经过时了,但是对于我们这代人和上几代人来说,书信也曾是一段美好的回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