聆听榜样故事 践行工匠精神

2025-11-07 11:12:56 沈淑雯 浏览次数 6

编者按    全国劳模韩其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宣讲,不仅为公司员工带来技术层面的深刻启发,更带来一场触及心灵的精神洗礼。宣讲会结束后,公司累计收到80篇学习心得。以下是五位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结合自身岗位的感悟分享,让我们一同感受他们向榜样看齐的决心与动力。

平湖市褚其根技能大师工作室:郑华锋

在韩其芳同志的分享中,他高效的工作法让我受益匪浅。他告诫我们,凡事就怕认真,只要我们下定决心,方法得当,困难就如同纸老虎,必定能够克服。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,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,关键在于是否具备“把小事做细、把细事做精”的严谨态度。作为新时代的工作者,我将以韩大师为榜样,将其对职业的热爱、对技术的敬畏、对质量的苛求、对传承的责任,融入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,将每一项任务都当作提升自我的机会,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待工作,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用实际行动助力“中国制造”迈向“中国创造”。

嘉兴市陈良杰技能大师工作室:姜海斌

韩其芳老师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,技术的提升和改善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需要经历从尝试到失败、再尝试到突破的循环过程。正如公司当前面临的废率高问题,今年我们的目标是降低废率1个百分点。为此,我们已试行抱车工工作考核、流水线地面改善、三五层分开生产、原纸门幅优化以及利用废板生产脚墩等多种方案。尽管单看每个方案都取得一定的改善效果,但总体废率依然居高不下,这表明我们还需继续探索,深入查找废率高的原因,并针对每个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,唯有如此,废率才能真正稳定下降。改善永无止境,我们必须时刻走在持续改进的道路上。

嘉兴市方瑞明技能大师工作室:徐强

韩其芳同志的成长史,是一部“干一行、爱一行、钻一行”的生动教材。在设备部,无论是设备的日常点检、定期保养,还是故障排查与维修,同样需要这种“钻”劲和“磨”劲。任何复杂的设备系统都是由无数基础单元构成,唯有拧紧每一个螺丝、查清每一条线路、吃透每一项操作规程,才能筑牢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根基。满足于“差不多”、止步于“会操作”,是无法应对现代化生产线高效、精密运行的挑战。韩其芳的事迹提醒我,作为设备管理人员,必须带头沉下心来,回归基础,精益求精,将“严谨”二字刻入每一个工作环节。

未来,我将坚守匠心,带领团队沉潜于设备管理的每一个细节,追求“零”故障、高效率的运行目标;勇于创新,直面设备管理中的难点痛点,组织攻关,持续优化,向技术和管理要效益;甘为人梯,加强团队建设,培养一支技术精湛、作风过硬、勇于担当的设备管理队伍。

嘉兴市陆建新技能大师工作室:陈建东

作为一名设备部员工,我与造纸设备打了十多年的交道,一直困惑如何才能做到“零”事故、“零”抢修。韩其芳老师分享的“望闻问切记”工作法,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、系统的认识。

“望闻问切记”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大有学问。“望和闻”,不是简单的“走马观花”,而是精准细致地检查和对异常点的分析。设备在故障之前往往会露出一丝丝蛛丝马迹,率先发现这些信号就能掌握设备管理的主动权。“问和切”是找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。通过与生产岗位员工沟通、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,了解设备性能、异常现象、发生时间等信息,精准判断故障根源,有计划地处理解决,消除隐患。“记”是管理流程的总结,也是判断故障、处理问题过程经验的总结,这能让个人经验转化为团队财富,实现知识的传承与延续。

浙江省张小红技能大师工作室:郭锦还

韩其芳老师短短两小时的分享,让我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位大国工匠的成长之路,更是一场关于“技术之本”与“工匠之魂”的精神洗礼。他提到“将开机废线长度从300米降到30米”,这个细节让我深刻认识到,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就藏在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里,藏在对每一个烘缸温度、每一道打浆度、每一张纸的匀度坚持不懈的“斤斤计较”里。他创新“校预偏心操作法”的经历,激励我不能满足于当一名被动执行工艺的“操作工”,更要努力成为一名能主动优化工艺、解决核心问题的“创新者”。

未来,我将把这份感悟带到工作中:在态度上,更执着专注,甘于在平凡岗位上深耕;在行动上,更精益求精,不放过任何一个质量提升的可能;在团队中,更乐于分享,与同事们一起攻克技术难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