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湖游记
清晨的南湖笼罩着一层薄雾,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。站在会景园的入口处,望着远方“烟雨楼”的匾额,我忽然明白为何古人总爱用“烟雨”来形容江南。这雾气不是北方那种呛人的霾,而是带着水乡特有的湿润,轻轻柔柔地缠绕在柳枝间,为南湖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。
入园后,我和同伴特意避开游客很多的主干道,沿着湖边的小径漫步。脚下的石板路被晨露打湿,泛着青黑色的光泽。路旁的垂柳枝条低垂,几乎要触到湖面,微风拂过,柳枝便在水面上划出细碎的波纹。
转过一个弯,眼前豁然开朗。湖心岛静静地卧在水中央,像一块碧玉镶嵌在明镜里。那艘著名的红船就停泊在岸边,朱红的船身在绿树碧水的映衬下格外醒目。我站在岸边看了许久,想象着百年前那个夏天的场景。如今的红船安静地停泊着,而湖水依旧,仿佛时光一直在这里缓缓停留。
沿着湖岸继续前行,不觉来到了揽秀园。园内假山叠石,曲径通幽,典型的江南园林格局。最妙的是那些漏窗,每一个图案都不相同,透过它们看园中景色,就像在欣赏一幅幅鲜活的画。
雾气渐渐散去,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湖面上,碎成万千金点。我们租了一条小船,船娘是个地道的嘉兴人,说话带着糯软的吴语口音。小船缓缓离岸,向着湖心划去。坐在船头,看着两岸的景色慢慢后退,忽然明白了什么叫“船在画中游”。湖水清澈,能看见水草随着水流轻轻摆动,偶尔还有小鱼穿梭其间。
“客人要不要听听南湖的故事?”船娘一边摇橹一边问道。于是,在吱呀的桨声中,我们听她讲述范蠡与西施的传说,讲述乾隆下江南时的轶事,讲述老一辈嘉兴人记忆中的南湖变迁。这些故事让眼前的湖水似乎也有了生命,每一道波纹都在诉说着过往。
午后,我们登上了湖心岛。岛不大,却布置得精巧雅致。在御碑亭里,我辨认着乾隆题诗的字迹;在清晖堂前,我细赏那株据说已有三百多年树龄的紫藤。最让我流连的是岛东侧的那片荷塘,虽然那时还未到荷花盛开的季节,但田田的荷叶已经铺满了半个池塘,偶尔有一两枝早开的粉荷探出头来,像是害羞的少女。
夕阳西下,我们坐在烟雨楼前的石凳上小憩。暮色中的南湖换了一副模样,远处的现代建筑亮起了灯光,倒映在湖水中,与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形成奇妙的对照。
离开时,我回首凝望夜色中的南湖。此时的她宛如一位卸去妆容的佳人,洗尽铅华,更显素雅本真。南湖之美不仅在于她的风景,更在于她承载的历史记忆。正如那湖水,表面平静,深处却流淌着千年的故事。
- 上一条没有了
- 下一条在屏幕之外与星光重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