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

2019-12-16 14:47:54 杭佳凯 浏览次数 1517

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”这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。因为每一颗粮食都浸透了农民的心血和汗水,所以,珍惜粮食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就懂得的道理。

我给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。

第一个故事是因节俭而产生的美食。有一种普通的蔬菜叫空心菜,它是一种生长期极短、价格低却营养丰富的蔬菜,无论怎么烹制——炝炒、凉拌,都非常美味。一般南方人都喜欢烧这道菜,而且有些心思细腻的主妇会先把空心菜的叶子掐下来烧菜吃,再将空心菜的秆子放在阴凉通风处。几天后,秆子发生了变化,从口感上来说,它已经从清脆变成脆韧,将它和豆豉或者辣椒一起炒非常好吃。

炒饭是中国人对剩饭的一种利用。在中国,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餐厅大厨,都不会去用刚刚烧好的米饭去做炒饭,一般都会用隔夜的米饭来做。隔夜之后的米粒外表紧缩、脱水,更加富有弹性,特别容易裹蘸料汁,这样做出来的炒饭才既好吃又很香。

其实,不仅是炒饭,中国人在利用剩菜剩饭上花费了非常多的心思。比方说吃不完的食物会用盐腌制,做成各种酱料或者腊肉等。随着时光的流逝,这些因节俭而诞生的美食成了解密“舌尖上的中国”之重要密码。

第二个故事是我自己家的事。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物资并不富裕的年代,那时候逢年过节才能见到鸡鸭鱼肉。每次吃鱼,家里人总是让我和姐姐吃鱼肉,父亲吃鱼尾巴,母亲吃鱼头。现在时代变了,鱼头卖得比鱼肉贵。有一次在家里吃饭,我无意中说错了一句话而伤了母亲的心。我说:“哎呀,以前你总霸占着鱼头不放,我们现在才知道鱼头这么好吃。”母亲伤心是有理由的,因为鱼头里没什么东西,鱼肉才是最有营养。在我们的家庭饮食里,有很多下脚料完全是因为加上了充满爱心的烹饪,才让一个家庭在清贫中维系着温暖的幸福感。

改革开放之前大部分中国人都很穷,所以很多简单的食材在厨师们手中因饱含爱意而化腐朽为神奇。美食由三个因素组成,食材、工艺和人,其中最重要的是人,人世间最好的美味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和亲情。

现在,饥饿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,但我们不能因为物质丰富就产生浪费的冲动,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。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份食物,学会知足,学会感恩。就像那句老话说的:但存方寸地,留与子孙耕。